正航儀器滑移溶解模型
滑移溶解模型獲得了很多的實驗支持,成功地解釋應力腐燭裂紋的穿晶擴展。但卻 無法解釋斷裂面的晶體學取向。如對于面心立方結構的奧氏體不誘鋼,其滑移面是 {111},如果腐燭按照滑移溶解模型,則應力腐蝕應該發生在該面上,而事實并非如此。 (2)隨道腐燭模型
隙道腐燭模型認為,在平面排列的位錯露頭處,或者新形成的滑移臺階處,處于髙 應變狀態的金屬原子發生擇優腐蝕。腐蝕沿著位錯線向縱深發展,形成遂洞。當應力作 用存在時,遂洞之間的金屬產生機械撕裂。當機械斯裂停止后,又重新開始隨道腐蝕, 最終導致了裂紋的不斷擴展,至金屬斷裂。如圖1.4所示。
圖1.4降道腐蝕模型 Fig. 1.4 The tunnel corrosion model
Harston和Scully等用NACE標準溶液溶液室溫應力腐燭實驗中發現,304奧氏體 不繡鋼裂紋擴展復合此模型。但大多數腐燭斷口形貌為解理斷口,而并非帶有溝槽的平 斷口。所以,這個模型不能作為陽極溶解的主要機理。 (3)應力吸附斷裂模型
這是最早由H.H.Uhlig等人提出一種純機械開裂模型。該理論認為,應力腐燭斷裂 是由于在裂紋尖端有某些特殊離子的吸附,削弱了金屬原子間的鍵合力,即金屬表面能 降低,在拉應力作用下促使金屬斷裂。
在應力腐燭過程中,這種吸附的路線可能是有選擇地沿著金屬中如位錯和點陣缺陷 這樣的一條特殊路線發生,裂紋就沿著這條路徑擴展,即是沿晶裂紋;也可以形成穿晶 裂紋。
如圖1.5所示,某種離子S吸附在裂紋尖端原子上,將降低原子鍵X強度,在拉應 力作用下X破裂,并且吸附作用可升高滑移面P的剪力。
應力
移艦
表面J9
吸附模型可以解釋某些實驗現象,但其本身的自恰性較差。按照吸附物質降低金屬 表面能的假定,表面能下降愈多,應力腐燭開裂敏感性愈大。但是,當在氣化物溶液中 加入一些比氣離子吸附能力更強的物質時,應力腐蝕開裂敏感性反而有些下降。同時, 該模型也不能解釋裂紋的孕育期以及吸附離子對位錯的釘扎作用等問題。
1.5應力吸附斷裂模型 Fig. 1.5 The stress-adsorption crack model